南岭新农村的典范
易运文
本报讯仅仅在10多年前,深圳南岭村还是一个以穷和脏而闻名的“鸭屎围”。如今,这里的人均纯收入达2万多元,集体经济总收入已达4000多万元。村民实行的是工资制,享受公费医疗,年老农民享受退休金,学生和儿童可以公费入学入园。村里公园、游泳池、电影院、网球场、图书馆、学校、银行等各种设施应有尽有。这是记者近日在该村看到和了解到的一些情况。 南岭村是利用毗邻香港和深圳市区的优势,抓住改革开放时机,依靠大量“三来一补”和“三资”企业入驻村内发展起来的。但富有远见和魄力的村党支部书记、村委主任张伟基却对村民提出:“将来这些厂走了,我们靠什么?” 在这种忧患意识下,南岭村的办法是,下功夫,花本钱,大力培养自己的人才。自1992年以来,南岭村用于智力投资的资金达100多万元。输送了50多名本村青年到中山大学、华南理工大学去上学,有计划地培养村里需要的技术和管理人才。引进人才也是南岭村人才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。为解除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,南岭村为他们优先解决户口,还专门投资建造了一栋高级专家楼供他们居住。外来科技人员和本村农民一样享受年终股份分红。这些年来,已有400多名科技专家从全国各地来南岭工作、定居。 现在,南岭村有50多名大专以上毕业生已回到村里,担任村各个企业的负责人。他们是村里自己培养的知识分子,这些人才挑起了发展村里经济的大梁,解除了南岭村发展后劲的问题。 “小富即安”,这是许多农村在刚刚脱贫致富后普遍出现的现象。当过兵、出外打过工,在机关当过干部的村党支书张伟基却经常告诫村委一班人:“眼光要看得远。”为了使南岭村在致富的道路上走得更好,村里这几年自己投资兴办企业,尤其是注意兴办一些科技含量比较高的企业。如与华南理工大学合作组建的高分子材料项目,投产后年产值可达2亿元。 在有限的农业生产空间里,南岭村这几年投入资金数千万元,组织村民开辟了1000亩的矿山果场,建成了一个50亩面积的养鸡场,还平整出300多亩山地栽种蔬菜。 重视教育、科技和文化,使南岭村的村民不仅富了口袋,更富了脑袋。村民中讲文明、讲道德蔚成风气。这些年来,掌管着7亿元资产的村干部,没有一个发生经济问题;有一万多外来人口的南岭村,无一例超计划生育;从未出现过黄、赌、毒、黑现象,刑事犯罪率一直保持为零。